
钙:多喝牛奶、蔬菜、块状食物,多晒太阳。
铁:多吃木耳、紫菜、红色肉类(猪牛羊肉)内脏等,餐前半小时吃点水果促进铁吸收。
锌:红色肉类、内脏等,蔬菜。
人和生物不断从自己生存的环境中获得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要的能量和物质。宇宙间的一切物质包括生物体及人都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体内的化学物质分宏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两类,宏量元素如氧、氢、碳、氮、钠、钾、磷、氯等占体重的99.95%,微量元素指人体内含量少于体重万分之一的元素,其中必需微量元素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如铁、铜、锌、钴、铬、锰、硒等它们必须来自生物体生存的外环境,机体不能制造。
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虽然极微小,但具有强大的生物学作用,它们参与酶、激素、维生素和核酸的代谢过程,其生理功能如下:
*协助输送宏量元素。如含铁的血红蛋白运输氧气等。
*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
*在激素和维生素中起独特作用。如甲状腺激素中的碘和维生素B12中的钴等。
*影响核酸代谢。
铁
铁是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的必要成分,也是许多酶的生物活性部分。铁是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中氧的携带者,每个单位的血红素都有一个铁原子。没有铁就不能合成血红蛋白,氧就无法输送,组织细胞就不能进行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存活。
人缺铁时,血红蛋白减少,面色苍白,极易疲劳。同时,缺铁时肌肉中某些酶水平降低,而使细胞利用氧产生能量的能力下降。缺铁亦可引起腹泻。据估计世界上约有15-20%的人存在缺铁现象,尤以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和发育期青少年多见。
人体内约有4克铁,70%存在于血红蛋白于肌红蛋白中,25%分布于肝、肾、骨髓。含铁较多的食物为蛋黄、动物肝、肾、谷类、豆类及绿色蔬菜、海带、木耳等。动物性食品中的铁较易吸收,吸收率可达20%,植物性食品因含植物酸而影响铁的吸收,吸收率一般在5%左右。膳食中的蛋白质和维生素C能提高铁的吸收率。
根据我国膳食特点,建议4岁以下儿童每日应给予铁5—15毫克,4岁以上到成人每日9—27毫克,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每日18—60毫克,以预防缺铁的发生。治疗缺铁性贫血应在补充铁剂的同时查明病因,以利于早日康复。
铜
铜是血、肝、脑铜蛋白的组成成分,是几种脑氨基酸氧化酶的必需成分。缺铜引起组织中胺氧化酶活性下降,导致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合成障碍。铜缺乏时由于铜蛋白活性减弱,使铁蛋白中的铁利用受限而引起贫血。铜缺乏在婴儿中出现的症状是贫血、生长停滞、食欲降低、腹泻以及Menks卷发综合征(进行性智力低下,毛发角化障碍、卷曲、体温过低,弹性组织异常和大脑血管扭曲)。铜过量主要表现为Wilson氏征:胆汁排泄铜的功能紊乱,组织中铜滞留,沉积于肝脏则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沉积于脑部出现小脑性运动失常和帕金森综合征,沉积于肾则引起肾小管中毒表现,出现蛋白尿、血尿及管型,沉积在角膜可在后弹力层上出现铁锈样环。
牛肝、羊肝、牡蛎、鱼及绿叶蔬菜中含铜较多,其他肉类、谷类含铜较少。食物中的维生素有利于铜的吸收,而重金属如镉等对铜吸收有不利影响。人对铜的需要量目前认为婴幼儿每日每公斤体重80微克,少年每日每公斤体重40微克,成人每公斤体重30微克。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应摄入1.5—3.0毫克。
锌
锌参与核酸及蛋白质代谢,在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及胶原合成过程中锌也起重要作用。同时锌也是许多酶的重要组成成分或必须有锌参与才能被激活。到目前为止,经过鉴定含锌金属的酶已有80多种。
成年人体内含锌2—3克,大部分分布于骨骼中。组织中虽然也含有较多的锌,但交换有限,需经常依靠外源性锌供应,以满足体内代谢的需要。体内含锌最高的组织是眼的色素层和前列腺,其次是骨骼、肌肉和头发。
缺锌和缺铁、缺维生素一样常见:生长发育期的儿童缺锌表现为发育停滞,食欲减退,味觉丧失;青春期女性可出现无月经;妊娠期缺锌可致畸胎;成人缺锌则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味觉丧失;外科手术病人缺锌则伤口愈合延迟。但锌摄入过多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钙:多喝牛奶、蔬菜、块状食物,多晒太阳。
铁:多吃木耳、紫菜、红色肉类(猪牛羊肉)内脏等,餐前半小时吃点水果促进铁吸收。
锌:红色肉类、内脏等,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