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进行了的
感恩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人人感恩,社会才会和谐、美好。面对现在一些年轻人感恩思想的冷漠,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迫切感受到感恩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
一位退休老教师曾深有感触地说:“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学生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关心他人。”蜜蜂从花丛中采完蜜,还知道嗡嗡唱着道谢;树叶被清风吹得凉爽,还知道飒飒地响着道谢。而我们有时候往往忘记了感恩。造成感恩思想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失。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对独生子女过分宠爱,养成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在学校教育中忽视了德育、感恩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偏向经济利益,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
现在媒体宣传报道都是以中学、大学的感恩教育居多,而在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记录却竟然是一片空白。这些现象促使我这名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把感恩教育从娃娃抓起。我觉得应当三管齐下:一是中西结合,进行知恩教育。以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以及西方感恩节为契机,开展一系列相关感恩的主题活动;二是开展行为教育,把感恩思想变成感恩行动;三是家园配合,构建感恩教育的互动平台,在家访和家长会上特别加入“感恩教育”的内容。
感恩,当代青年的必修课
知恩必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名言脍炙人口。
报载,重庆市南岸区19岁的蒋永玖去年上大学后,虽然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境贫寒,他却婉言谢绝了一家企业4000元的资助金。
他说:“我高中三年,靠的是学校和社会才顺利完成学业。进入大学以后,我可以通过努力争取奖学金,还可以申请勤工俭学,请捐助比我更困难的学生。”
蒋永玖将社会对自己的关爱铭记在心,他懂得这种帮助对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他更懂得对社会感恩,并将这种真诚的感恩融入思想、融入灵魂,将来回馈社会。
这种纯洁与质朴,知足与自律,令人感动,也给我们启迪。对他人、对社会的爱心帮助,就是传播爱心、培植爱心、延伸爱心,这种良性的“爱心效应”会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热量与能量”。
然而,据媒体披露,不懂感恩或知恩不报的现象也屡屡发生。近闻,晋西北某县一位在京的离休老干部,得知家乡有人因孩子考上大学却交不起学费而犯愁时,毅然将夫妻俩多年积蓄的10万元亲自送回捐助了10名学生。当地政府举行了隆重的扶困助学仪式,老人摸着受助学生的头亲切地说:“到校后抽空给俺们来信,说说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岂料,半年过去了,9名同学没来片纸只字,有一名男生倒是来了一封短信,但信中只是一个劲儿地强调说读大学急需电脑,望尽快寄来两万元,通篇连一个“谢”字也找不到,令资助者寒心。
事实上,每一位捐助者在做出善举时,并没有希冀任何回报。对于这些受助的孩子来说,也许他们各有各的难处,但给帮助过自己的人打一个电话、致一声问候真的有这么难吗?
感恩,是一个社会的黏合剂,在慈善的链条上,它是道德良性互动的重要一环。感恩,也是人类重要的一种情感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感恩,应当成为全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的必修课。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意识是和谐家庭关系、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润滑剂”。对亲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祖国,我们都应该心存感激的意识和知恩必报的良知。忘恩负义,不论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行不通的,是会遭人唾弃的。实践反复告诉我们,感恩造就“爱心效应”,感恩造就卓越。凡心存感激的人,其人生态度才是积极的,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我们热爱生活、敢于拼搏、乐于进取,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从容不迫,并最终造就卓越,拥有不凡的人生。
感谢阳光照耀着大地,感谢父母给我们生命,感谢老师给我们知识,感谢社会给我们机遇,感谢工作给我们乐趣……让我们人人学会感恩,懂得感恩,让爱心在感恩中传递,善行在感恩中接力,让家庭和社会更加和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