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仔 >妈妈课堂 >儿童去火专题 >儿童去火知识问答 >正文
三公仔儿童去火知识堂是针对宝宝上火相关知识的交流区,在这里寻可以求宝宝去火的自助解答,也可以提出您的疑难问题、分享宝宝去火的经验、或指定三公仔育儿专家解答。集结众人的经验与专长,在问与答之间帮您找到满意的答案,助您的宝宝健康成长。
宝宝粘人怎么办?
2010/8/27 8:47:00 浏览1301次2个回答

旭日东升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73
  • 回答:237
最佳答案孩子长期处在封闭的空间,只能接触非常少数的人,往往就变成“无尾熊宝宝”了!孩子醒着的时候只能抱在手上,一放下来就哭叫;被陌生的人一抱,马上就嚎啕大哭,父母连想上个洗手间、洗个澡,都会被孩子凄厉的哭叫声搞得焦虑不安。直到回到父母那棵大树上,才又重新得到安慰抚定,停止那无理取闹的粘人哭闹。
五种方法让宝宝戒掉粘人习惯

在婴幼儿发展测验中,孩子看到生人会害羞是从五个月大开始的,到了十个月大的时候,90%的孩子都会有此情绪反应。一直要到快满五岁时,九成以上的孩子才能很容易的和父母亲分开。

针对较粘人的宝宝,父母的教养态度及原则如下:

1、先建立自己坚定应对的心态

父母与孩子分离时,要清楚知道并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现在不能和孩子玩,或有充分理由必须离开。不要在心里产生罪恶感,认为孩子哭闹是自己没有给予爱的安全感。

2、试着向孩子诉说自己正要去忙的事

虽然只是一岁大的孩子,但如果常和他说话,他会明白你的意思。你可以告诉孩子:“妈咪正要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里玩玩具。等煮好了,我会陪你玩哦!”孩子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确实去做你所说的事,这样可以培养互相信任的感受。

3、以游戏方式进行渐进式的分离。

4、不要因宝宝粘你而处罚他。

5、不要吓孩子说外面的人都是可怕的坏人、魔鬼或大野狼。

适当的“粘”是必要的

1940年代心理学家鲍尔贝专门研究母亲与儿童分离对儿童以后行为的影响。鲍尔贝提出结论是:“婴幼儿与母亲间温暖、亲密的连续不断的关系,适度的依恋(也就是粘人现象),幼儿既可找到满足,又可以找到愉快。安全的依恋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我信任,并且成功地和自己的伴侣与后代和乐相处。”如此说来,宝宝的粘人状况如果不是太严重,就不必太忧虑,反而要以健康的心态来看待。

宝宝的需求常在哭、笑、食物中得到满足,父母要全方位的提供宝宝触觉、视觉、听觉的刺激,强化宝宝各方面的学习,多带宝宝接近大自然,多和邻居好友谈天说地,多给孩子艺术化的享受(音乐、图画书、涂鸦等等),使得孩子的触角更宽更广,兴趣及乐趣更多层面,那么粘人的“无尾熊”行为可能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0
      2010/8/27 14:26:29

mimibai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344
  • 回答:983
①、新生儿到了四五个月时出现认人现象,是十分正常的,这标志着他认知水平的提高,有认生意识的出现,也正是他从无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向有选择性的认知水平发展的体现,也是宝宝开始有认人记忆的一大表现。有研究表明:0-2个月的婴儿还没有形成图象知觉,所以开始一二个月的宝宝往往分不清自己家里人和陌生人。到了3个月以后,宝宝已有了接触人面孔的经验,母亲与抚育者的面孔逐渐由模糊变得清晰,这种对亲人图形模式视觉的发展,不仅在婴幼儿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还可以促进婴儿的社会性认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个月之后的宝宝,对人的面孔有了较为清晰的印象之后,他就会对熟悉的亲人表示认同、肯定、接纳和喜欢,这为宝宝对亲人产生强烈的依赖感、亲切感、归属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认知基础,对此,年轻父母应该高兴才是。

②、对婴儿的陌生感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有些儿科医生对婴儿的陌生感做过观察记录,他们发现:在2个月时,宝宝还不大有陌生感,他们呢看到医生和护士并没有害怕的表现,有的孩子躺在体检台上看着医生,再看看妈妈,表现得若无其事;也有的孩子觉得好奇和开心,会手舞足蹈。到五六个月的时候,宝宝对医生、护士的态度开始有了变化,他们会逐步辨认出医生和熟识是陌生人,会感到害怕,还竭力想躲避,这说明这阶段的婴儿进入了认人的特别明感期。宝宝从五六个月的观察中获得了某些识别记忆,开始能辨识自己的父母,并且喜欢与他们在一起,因为,与父母在一起会感到安全、愉悦和温馨,开始形成亲人意识和亲情感。当不熟悉的人出现时,在婴儿以及的检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迹,宝宝就会产生警觉,并感到不安、焦虑和害怕,这正式他的自我保护能力的体现,年轻父母对此要表示理解并给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宝宝见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闹,误以为"无理取闹"、"不懂礼貌",而去责怪或打骂孩子,这样做不仅无济于事,反而会强化婴儿怕生心理的延续,要顺其自然,否则婴儿会哭吵得更加厉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见生恐惧症和隐性焦虑症。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个过程,要遵循由疏到亲、由远及近,增加交往,逐步亲近的原则,其关键在于与宝宝交往中要提高其亲密度,谁跟他玩得时间长,他就先认识谁;谁对他关怀多,他就跟谁更亲近,妈妈、爸爸与他同住一室,朝夕相处,所以宝宝较早就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依恋感。对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于他对其他人的陌生感,不仅要理解,处理时也要宽容和等待,有的父母在请保姆照顾时,先抱孩子到保姆家(或让保姆来孩子家)一起玩一段时间,让他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③、逐渐扩大交往面,有的年轻父母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与人交往的本领,常常喜欢带他们到同事家或公共场合去接触更多的陌生人,其出发点和用心是好的,但不宜操之过急。1岁以内的宝宝要以培养与父母交往为主,然后再扩展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亲戚、四邻及同伴。有研究表明:2岁以前婴儿对陌生人及陌生环境的警觉和恐惧心理依然存在。所以,这阶段培养宝宝的交往能力要逐步扩大交往面,让他在自然的社会交往中,多接触社会与熟悉他人,尤其要多和小朋友接触,让婴幼儿在与同伴的游戏中,增长社交能力。

最近经常有家长向我们老师反映,自己的孩子特别粘人,简直就是一个“跟屁虫”,妈妈到哪儿,他就要跟到哪儿,而且感情很脆弱,怕离开妈妈,稍不如意就会哭闹不止,不听劝阻,令家长们很苦恼。

其实,这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正常现象,表明幼儿在渐渐长大,在实现“依恋分离”。宝宝在婴儿时期开始形成对妈妈最初的依恋,妈妈通过对宝宝的爱抚、哺育、拥抱来满足宝宝的安全需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逐渐有了独立意识,他们想挣脱大人的呵护,独立面对这个世界。到五岁左右,一方面要实现“依恋分离”,但另一方面,宝宝能力有限,还达不到“独立”的要求,于是出现了“害怕”、“担忧”,在这种矛盾斗争的过程中,宝宝会失去安全感,他们会将寻求援助的手伸向最亲近的人,这就是幼儿为什么会特别“粘妈妈”的原因。大多数幼儿会顺利地度过这一阶段,但有些孩子由于最初的安全感没有得到满足或受到溺爱等,粘人现象就比较明显。

如何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一阶段呢?

一、为孩子创设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重点保护对象”,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其实,溺爱剥夺了孩子成长、发展的权力,家长过多的干预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发展。所以,家长应该将幼儿视作独立的个体,平等地对待他们。

二、为孩子创设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目标,并引导孩子通过努力独立完成,从而获得成就感。当孩子困难时,家长应多鼓励、多支持;当孩子获得成功时,家长应和孩子一起分享他的快乐。

三、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分离的机会。

如果宝宝特别粘妈妈,妈妈要适当创设短期分离的机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孩子适应分离。比如让幼儿多和爸爸或其他家人共处,但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妈妈的离开并不代表妈妈不爱宝宝了,而是因为工作等原因必须要离开一会儿,妈妈会很想念宝宝的。同时,妈妈要说出对宝宝的“期望”,如:“我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一定会表现得更加勇敢,妈妈相信你。”当妈妈回来的时候,家人一定要当面把宝宝好的表现一一叙述给妈妈听,妈妈用自己的喜悦来鼓励、褒奖孩子。

此外,家长做有关孩子的决定时,一定要和孩子协商,决定之后不可因为宝宝的哭闹等随意改变。尤其当孩子因为依恋妈妈而不愿意去幼儿园时,要坚持送孩子入园,只要和老师多沟通、多交流,相信会很快克服困难的
0
      2010/8/27 15:10:29

肥猪七七
  • 等级:百分妈妈
  • 提问:433
  • 回答:1241
★ 只有注册会员登录后方可提问和回答问题,并可获得积分奖励! 登录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