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1岁半以后,宝宝就进入了所谓“第一反抗期”的时期。过去老实听话的宝宝,逐渐开始变得任性,经常说“不要”,这在父母看来,很难让事情顺利地进行下去。
“反抗”一词包含有“抵抗”的意思,宝宝并不是毫无道理地抵抗,其实他们是在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这些主张得以实现,对于宝宝“自我”的确立非常重要。
如果仔细观察这种状态下宝宝的举动就可以明白,这是宝宝有了自我主张的表现。例如,想要自己穿鞋、想要自己用筷子、想要自己洗碗等等,大都是坚持自己的主张。如果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四五岁宝宝,在这种情况下会说:“我自己穿鞋!”“我也想用筷子!”“我自己洗,不用帮忙。”等等,将自己的主张正确地传达给对方。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还相当贫乏的2岁宝宝只会说“不要”和“自己做”,很难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父母,而被误以为是在“反抗”、“任性”。
所以,宝宝这个时期的反抗表现,是宝宝自我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爸爸妈妈们应该正确地看待这一现象。尽量放手让宝宝自己动手尝试各种事物。这样做的结果,不仅满足这一时期宝宝心理上的需求,同时还可以提高宝宝各个方面的能力。
人们在形容与孩子有关的东西时,通常用到词都是“可爱”,即便是喜欢破坏的孩子,也会被家长善意地称作“顽皮”、“淘气”,然而在英国,人们却用“可怕”来形容两岁的孩子。如今,“terrible twos”(可怕的两岁)更是已经成为英文中一个固定的说法。
之所以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可怕,是因为他们在这时开始表现出与过去不同的特征,非常难缠,喜欢作对,万事都有叛逆倾向。因此,也有幼教专家把此阶段称为“人生第一青春期”,泛指一岁半到3岁之间。
2岁之前,孩子处于生理快速成长期,学习吃喝拉撒,爬坐立走,听音说话,欲求基本都能跟家长的意愿合拍。2岁左右以后,孩子会进入情感发展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具有独立做出选择的冲动。然而,限于他们不能像大人一样用语言表达,只能把喜怒哀乐写在脸上。他们经常会反抗大人的决定,天冷了不肯增加衣服;流感季节非要往人群里扎;家长变着花样做吃的,孩子却不领情,该不吃还不吃。
对此,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表示,孩子在2岁左右表现出的“反抗精神”是他们必经的发育阶段,家长需要做的是正确疏导,而不是施以“管教”。
首先,家长要明白,孩子在2岁时,特别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因此父母不要强制要求孩子“不准干什么”和“必须干什么”,而是要给他们一些选择机会。“比如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不要简单地命令他们吃苹果,而是将香蕉、苹果、橘子、猕猴桃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摆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行选择。”假如他们选苹果后又变卦了,家长也别急,因为这是孩子在学习如何做抉择。
其次,可以和孩子平等地进行“条件”交换。闫琦举例说,如果孩子在大风天非要出门,但又不想戴帽子。此时,家长就可以这样跟孩子说:“爸爸妈妈都答应带你出门了,你是不是也该答应我们戴上帽子啊?”给予孩子尊重,也教会他们尊重别人,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家长要学会让步。闫琦建议父母们,如果孩子的行为与父母意愿不一致,但孩子也不会因此而遭遇危险、疾病等,最好能让孩子自己做主,父母没必要强加干涉。
国外的妈妈们当听到孩子对自己说“不”的时候会兴奋地跳起来,因为,她们认为这是孩子成长中的一个标志(2岁左右),说明自己的孩子是健康成长的。而孩子唯唯诺诺、百依百顺并不是好现象,长大以后他可能会成为“问题”少年,用制造麻烦代替说“不”。
当听到自己的“小尾巴”对自己说“不”的时候,我们的妈妈不要有受伤或者失败的想法。
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了解周围的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孩子对妈妈的话说“不”。虽然孩子有“自我主张”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如果妈妈处理不好,也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一、孩子产生反抗心理的原因
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学习思考问题,开始形成自己处世的观点,并希望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这时,身体和动作的发育使他们可以通过动作表示反抗,抵制自己不喜欢的东西。虽然,独立是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步,但父母不要忘记,两岁左右的孩子还太小,不知道行为的后果,不能预见可能发生的危险。因此,除了保护好孩子的安全外,父母还应教他们学习考虑他人的感受,重要的事情一定得和父母商量。
二、怎样的反抗表现是“正常”的
在孩子独立的过程中,你会遇到以下种种事情:
1、拒绝父母的要求;
2、和父母唱反调;
3、不理睬父母;
4、不要父母搂抱,不和父母亲热;
5、不呆在父母身边,从父母身边跑开。
从孩子一岁开始,这些事情就时有发生,在两岁左右更加频繁和激烈。这是因为他们的语言功能没有发育完善,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的意思,因此不能完全执行父母的意思,而且,他们还没有足够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所以,在父母会感觉,孩子是和故意他们对着干。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又会变得很“乖”,3-5岁的孩子记忆力增加,思维能力增强,他们通过倾听和使用语言来学习更多的东西,也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三、帮助“反抗”幼儿度过反抗期
父母一定要记住:反抗行为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只有通过父母的帮助,孩子才能顺利度过反抗期:
1、情绪紧张的孩子更易反抗
在孩子疲惫和饥饿的时候,就该让他们休息或者吃一些平常喜欢的零食,有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而不是教他学习新东西或做事情。
周围环境的变换也会让孩子紧张,反抗心理加重。比如,当孩子生病时,通常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容易和父母对着干,这时父母应理解孩子,在他生病的时候不妨多宽容他们一些。
2、保护孩子的安全
孩子的危险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会做出一些可能会产生危险后果的行为,发现后,父母应立即制止,然后你要好好地和孩子沟通,让他了解自己行为的后果。比如说,孩子在大街上跑得非常高兴,但可能被车子撞倒。你要告诉他:“妈妈不能让你在大街上跑,因为这里车子很多,如果被车子撞到,会受伤,非常疼。”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举例告诉孩子,询问与命令产生的效果截然不同,比如“把书拿给我,好吗?”和“把书拿给我!”。还有,告诉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例如你想要孩子小心一点,你可以说“轻轻地拿起那个杯子”,不要说“不要把杯子打坏!”
4、父母的要求应合理
对小孩子来说,让他跟小朋友交换玩具比让他无偿地把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更容易。让孩子用语言表达要求,但不能纵容他的不良习惯。如果你遇到孩子在超市里大吵大闹地要蛋糕,不要因为周围人的目光让他得逞。你可以把他带出来,用平静的语言告诉他:“因为你的表现很差,所以妈妈不能给你买蛋糕。如果你想吃蛋糕应该对妈妈说。”慢慢地孩子就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5、做好孩子的榜样
父母的行为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因此,父母要控制自己的行为,不要让抵触情绪控制自己,特别是在孩子面前。
除此之外,如果孩子确实毫无原因地产生抵抗行为,不要因为觉得烦而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这样做对孩子、对你自己都是很好的选择。
四、出现问题后怎么办
比如易怒、情绪低落都是孩子不可避免出现的一种状态,但孩子如果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就属于不正常的现象了。因此,当发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确发生问题时,最好的方法是及时寻求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帮助,千万不能听之任之。
宝宝脾气不好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一、首先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对正当的需求应尽量满足,不能满足时应耐心解释,帮助孩子提高自控能力。
二、父母及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要统一,当孩子没有道理的发脾气时,不能因孩子的哭闹而妥协。
三、父母应注意和孩子的情感交流,不能因大人的情绪变化,时而严厉,时而娇惯。使孩子因无所适从而爱发脾气。
宝宝脾气不怎么好,一方面这与孩子自身的性格有关或心理上称为与孩子的气质有关,但孩子的气质与我们平时讲的大人的气质不是同一个意思。小孩子的气质是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与外部环境的反应。一般来说它是不会改变的,但在后天环境中可以作适当的调整。有些孩子哭闹是由于父母的溺爱迁就所形成的一种不良习惯,是孩子用来“要挟”父母的一种武器。因此,防止孩子哭闹的主要方法有,注意早期优良行为的培养,正确运用德育的一般原则,切忌溺爱、娇惯、迁就。利用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画书、看电视、电影等特点,经常对孩子进行教育,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引导儿童学习摹仿他们心目中的主人公,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克服困难的品质,控制自己的情绪冲动,约束自己情感和欲望的能力。
百依百顺或武力解决只会使孩子的脾气越来越坏。比较妥当的办法是当孩子发脾气时,爷爷奶奶和父母亲要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不要迁就,而要干脆地拒绝他,甚至不要理他,连看也不看他一眼,把他孤立起来。几次以后,孩子也就不会再用发脾气来实现自己不合理的愿望了。使他不抱任何幻想。例如孩子在幼儿园门口无缘无故地哭闹着不肯回去,家长就要"硬着,心肠"送他进园,不要没完没了地好言相劝,甚至几步一回头,放不下心。即使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也要让他:先转变态度,再满足他的愿望。另外,在孩子发脾气时,一方面要冷处理,不要被他牵着鼻子跑,另一方面要注意观察他的动态,转移他的目标,不妨对他说,"你嗓子也哑了,先去喝口水吧"或:是"你脸上这么脏,先去洗洗干净" ,以让他逐步冷静下来,当你看到孩子有不愉快的情绪露头时,绝对不能对他说:"看,你又发脾气了。"这样,等于从方面提醒他:你现在可以哭闹了。
有心的家长还可以采取主动,注意"防患于未然",尽量避免一些促使孩子发脾气的客观因素产生,凡事力求事先提醒,讲清道理,尽可能不要出现"短兵相接"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