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一岁左右开始会走路,最晚不能超过15个月。孩子在学会走路之前,大运动能力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孩子学会攀着家具站起来后,便发展了支撑站立的技能。刚开始时,孩子有些摇摆,脚不能完全张开,找不到平衡点。当孩子学会将脚放平、向外后,平衡感就会进步。孩子学会扶着东西站立后,便开始扶物迈步,最初横跨的两脚可能会绊在一起。很快地,他扶着东西不再横着走,而是先把腿、脚都转过来,变成往前走,然后把上半身的方向调整成与下半身一致。随着动作的熟练,可由双手扶物到单手扶物行走。在孩子扶着东西行走时,可能会放开手自己站着,但表情很疑惑,往往要挪步的一刹那,会扑通一声坐在地上,然后再站起来。经过反复地练习,孩子学会独自站立。这时,他会知道,从站立姿势往前走,只要能够掌握一脚平衡,再把另一只脚往前提就行了。宝宝迈出的第一步,虽然并不连贯,腿部僵硬,但是在大人们兴奋欢呼的同时,他同样是惊异的、喜悦的。
虽然学会走路是具里程碑意义的动作之一,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开始走路早的孩子比走路晚的孩子智力水平高。
当孩子迈出艰难兴奋的第一步的瞬间,父母感觉异常的幸福、欣慰,但是请不要忽略下面的问题:
(1)在孩子学习走路期间,均衡地摄入营养素非常重要,尤其是钙元素的摄入。孩子从扶着走到独立行走,下肢骨骼需要承担很大的身体重量。如果此期发生营养不良、钙元素缺乏,容易使腿部变形,成为平时所说的O形腿或X形腿。(请参阅129)
(2)注意行走的安全。孩子扶着东西走路后,不只是能找到乐趣,还可能会碰到麻烦,如:摔倒了、碰到尖锐的物体、把东西摔坏了等。所以,保护孩子不发生意外伤害是这个时期需特别留意的问题。
要有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