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明明吃得不多,怎么还会积食?这2种情况要分清!
发布日期:2023-12-27
 孩子积食是很多家长都遇到过的问题,尤其是在节假日或聚会时,孩子吃了太多的零食或油腻的食物的时候。但是,有些家长却发现,自家的孩子饭量并不大,平时也不爱吃零食,但是却经常出现积食的现象,甚至有的孩子一吃饭就觉得饱,吃不下去,或者吃了一点就想吐。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这些孩子的积食,和吃多了不消化的积食,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如果不分清楚这两种积食的原因和特点,就盲目地给孩子消食,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孩子的肠胃负担。那应如何分清这两种积食呢?又应该如何正确地处理呢?一起听听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于云红的讲解吧!

为什么会出现积食呢?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食物在人体的运化过程。中医认为,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运输、分化等过程,才能转化为人体所需的精气血液等物质,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而这个过程,主要是由脾胃来完成的。

脾胃的功能,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表示,就是:胃下降+脾上升=消化吸收。也就是说,胃的作用是接受和储存食物,通过蠕动和分泌胃液,将食物磨碎和消化,然后将消化后的食糜向下送入小肠。脾的作用是运化和输送食糜,将食糜中的精微部分吸收和分化,输送到全身各处,滋养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同时,脾还要将食糜中的废物部分,向上送回胃,再由胃向下排出,形成大便。

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胃的功能是下降,脾的功能是上升,两者相互配合,才能保证食物的正常消化和吸收。如果胃的下降功能失常,就会导致食物在胃中停滞不下,形成“有形”的积食,出现腹胀、腹痛、嗳气、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指的因为饮食不节吃得多或情绪不良等影响胃的运化功能造成的普通积食。

如果脾的上升功能失常,就会导致食糜在脾中停滞不动,形成“无形”的积食,出现食欲不振、饱胀、倦怠、面色萎黄等症状。可以称之为脾虚积食,一般是由于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导致脾气虚弱、运化无力造成的。

如何区分孩子是哪种积食呢?

其实,家长只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就可以轻松分辨:

  • 饭量。普通积食的孩子,一般是饭量大,吃得多,但是消化不良,吃了就胀,吃不下去。脾虚积食的孩子,一般是饭量小,吃得少,但是消化更差,一吃就饱,吃不下去。
  • 症状。普通积食的孩子,通常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嗳气,呕吐,大便干燥或者稀溏,口臭,舌苔厚腻。脾虚积食的孩子,则是腹部饱胀,不痛,不嗳气,不呕吐,大便稀溏或者不成形,口淡,舌苔薄白。
  • 体质。普通积食的孩子,多数情况下体格健壮,肌肉丰满,皮肤红润,精神旺盛。脾虚积食的孩子,则是体格瘦弱,肌肉松弛,皮肤萎黄,精神萎靡。
  • 发病。普通积食的孩子,通常是在饮食不节或者情绪不良的情况下,突然发生积食的症状,持续时间较短,消食后即可缓解。脾虚积食的孩子,是在先天不足或者后天失养的情况下,长期出现积食的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消食后仍然难以恢复。

如何处理孩子积食?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积食,最重要的都是先消积,将食物的停滞和废物的积聚,排出体外,才能缓解孩子的不适。可以用三公仔小儿七星茶消积导滞,帮助孩子调理脾胃,开胃消滞、安神助眠。

当然,消积只是解决积食的第一步,要想彻底治愈积食,还要根据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达到治本的目的。对于普通积食的孩子,平时要注重饮食结构的调整,避免吃过多、过快、过油腻、过冷热、过刺激的食物,要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面条等,同时要保持良好的情绪,避免生气、忧虑、紧张等,有助于胃的下降功能的恢复。对于脾虚积食的孩子,消掉积食后,还要调理脾胃,才能治本。调理脾胃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 饮食调理。脾虚的孩子,要多吃一些温补、健脾、益气的食物,如山药、大枣、小米、糯米、鸡肉、核桃、花生等,少吃一些寒凉、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的规律。
  • 药物调理。脾虚的孩子,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一些健脾益气的药物或方剂,如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健脾丸等,以增强脾的运化功能,提高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 按摩调理。脾虚的孩子,可以经常按摩脾胃的相关穴位,如中脘、足三里、三阴交、气海等,以刺激脾胃的气血运行,促进脾的上升功能,消除无形的积食。按摩的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拇指或食指,按压或揉捏相应的穴位,每次按摩5分钟,每日按摩2-3次。

总之,孩子积食是是日常常见问题,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清积食的类型,然后采取相应的调理手段。当然,如果孩子积食情况较严重,建议到专业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