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儿科“爆棚”!手足口病高发期该注意什么?
发布日期:2015-06-11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6月3日一天,广州市妇儿中心三个院区门急诊量达到15743人次,创下历史新高。而按5月份妇儿中心日均门急诊13066人次来算,儿科病人占了73.38%。省妇幼保健院儿科主任则表示这半月以来,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这两种病占到了大概占儿科门诊量的30%(往年只有5%-10%),其中7成是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究竟是什么疾病?对小宝宝的危害有多大?怎样区分?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是什么?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在中医学中属于时疫温病范畴,是因内有湿热蕴郁,外感时邪病毒所致。发病初表现为发热、咽等外感症状,随后表现为疱疹显现以及身热持续、烦躁口渴等里热症候,少数甚至会心悸、气促、胸闷,或高热、神昏、抽搐等危象。手足口病易感人群主要是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孩子。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

据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鸣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经过肠道病毒感染的疾病。其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主要传播途径为飞沫、唾液、口腔接触等,感染性较强,传播较快,夏秋季为高发季节。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

1、二者都是肠道病毒引发的呼吸道感染;

2、临床症状相似:都有发热、咽痛、疱疹、溃疡等症状;

3、属于自限性疾病,常不需特殊治疗,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

不同点:

1、疱疹位置不一样: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先是口腔里有疱疹,后发展到手脚心,少见于长在手脚背;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咽峡部位。

2、发病风险不一样:手足口病,若病情较轻,约1-2周可自愈;如果发现不及时且延误治疗的话,少数患儿会引发心肌炎、肺水肿、脑膜炎等并发症,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疱疹性咽峡病情较轻,约1-2周后可自愈。

      应该如何治疗?

在治疗方面,西医对于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治疗主要以抗病毒为主,相比而言,中医治疗本病更具特色且有成效。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中医多采用疏风清热,解毒祛湿法的方法。发病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可以加入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由于这两种疾病会导致高烧,所以首先要注意及时降温。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物理降温,通过冷湿敷法、温水擦浴法等手段将体温降下来。当体温超过39°C,应服用退烧药,并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如果以上手段均无法及时降温,就需要及时就医。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家长做好以下几点,降低宝宝感染的几率:

1、近期发烧高发期可能跟天气反复、室内室外温差过大有关,因此宝宝在家时要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时也要随着天气变化适时增添衣物。

2、妈妈要注意宝宝的饮食卫生,避免病从口入。教育宝宝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专人专碗,不共用餐具和毛巾等。

3、妈妈需注意宝宝的休息,防止宝宝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宝宝的饮食宜清淡,少吃油腻、上火、难消化的食物,多吃蔬果。

4、流行季节不带宝宝到人多的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大人可能携带病毒,回家要洗手漱口,以免传染宝宝。

5、对宝宝的玩具、毛巾、水杯等定期煮沸消毒,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还要注意定期消毒。

6、除了注意饮食和休息,妈妈也可以适当给宝宝服用一些清热降火的中成药,这样既降火又可以补脾养胃,促进消化。例如三公仔小儿七星茶,具有几十年的历史,是婴幼儿童去火专用药,里面含有的薏苡仁、淡竹叶、甘草、蝉蜕等成分都有利于儿童清热解毒,增强免疫力,具有一定的预防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

7、家长需要察言观色,判断何时需要立即就医。如果孩子只是单纯的发烧,精神很好,可以在家物理降温,避免去医院交叉感染。对于1岁以下的婴儿,发烧达到38.5以上时,即应该及时就医,需要排查是否有严重的感染或疾病。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高发,但可防可治,家长们可不必过于恐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抵御疾病、保护宝宝健康的第一关。